蛇年开局话发展丨春潮涌动早行舟

作者:文轩 部门审稿人:周春燕 摄影: 视频: 单位: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法制办公室 开云手机登录中心:2025-03-15 投稿时间: 点击量:385

春潮涌动,奋楫争先。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面对这一重大要求以及新学年学校所面临的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本期,我们推出“春潮涌动早行舟”专稿,继续共话学校助力江苏挑大梁、打头阵以及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篇章。

党建引领聚势赋能  基层党建提质增效

校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  李恒川

“回首过去一年,我们硕果累累。”获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新增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1人、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样板支部8个。开展“我为海洋强国做贡献”学生微党课展演特色活动,联合政府机关、高校院所、行业企业等49家链上党组织携手开展江苏省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党组织联建共建。持续打造“景荣春精神”、春蚕服务社、长江江豚保护实践团、“茅以升精神”等党建创新品牌,基层党组织工作活力有效焕发。

 “2025年,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扎牢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以高质量党建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聚力强基固本筑堡垒,推进“强基创优”建设。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以中期评估、申报第五批全国高校党建“双创”为契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深化产业链联建共建,汇聚“链”上新动能。聚焦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着力激活江苏省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江苏省蚕桑丝绸产业链的“链”上党建功能,贯通推进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引领广大师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党建工作品牌,激发党建创新活力。推进“一院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建设,创建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性、实效性、推广性的党建工作好做法好经验,形成具有较强示范性的党建工作特色品牌,充分激发党建创新活力。

坚持人才强校 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之基

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  朱志宇

春日的暖阳斜洒进办公室,映照在办公桌的文件上。刚结束工作会议的朱志宇和记者侃侃而谈,倾诉着他对学校人才人事工作的思考和谋划。在过去一年里,学校国家级人才数量由原来的12人(15人次)跃升到20人(26人次),为学校历史最好成绩。

“高水平人才队伍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朱志宇谈到,全校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人才工作的政治属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要立足学校的办学特色,聚焦重点学科领域;要坚持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校、院之间和部门之间的协同,做好人才引育及发展规划;强化有组织人才工程申报,积极拓展申报渠道,采用“项目申报制”,做好谋划、评审、辅导等各阶段申报工作,提升人才工程申报成效。

“人才的成长和使用都是有规律的,我们要加大力度培养自己的青年人才,落实‘首席科学家制度’,加快建好专职科研机构、高水平科研平台、111引智基地等,有组织、集大成地提升人才的集聚效应,提高人才贡献度。”朱志宇如是说。

“让每个人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身作用,这就要求人才人事工作要更加精细、精准。”朱志宇认为,新形势下,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人才人事工作转型,秉持人力资源理念,从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升效益方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要加快深化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建立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对教师实行分类评价、分类考核,进一步探索团队激励与考核机制。鼓励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坚持以立德树人和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为己任,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突破争先攀高峰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院长  张健

2024年,船海学院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填补了“两个空白”:获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博士点”,填补学校专业博士点空白;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2项,填补学院学科竞赛国家级金奖的空白。此外,学院高端人才培养成绩斐然,获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国家级人才3人,科研平台再上新台阶,成功获批省“军民融合创新平台”1个。

“新年开局,学院将发力跑好‘第一棒’。”据张健介绍,学院申报的“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已进入公示阶段,该实验室将填补学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空白。今年,学院将聚力“三个突破”:以“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和“国防特色学科研究中心”为抓手进行科研平台建设,做好深水海洋工程水池的技术论证工作,为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以“黄大年教师团队”申报为契机,争取实现学校国家级教师团队零的突破;以获批省科研、教学成果一等奖为目标,为学校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建设添砖加瓦。

蔚蓝之约,未来可期。奋战首季“开门红”,学院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精准对接行业需求,深化产学研合作。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参研深海空间站、豪华邮轮示范工程、深海采矿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依托已打造的多个“首席科学家”领军优质科研团队,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依托省“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聘请企业兼职导师为学生授课或开设讲座、担任学科竞赛指导教师,不断推进教学模式创新,为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师资支持。

以高质量党建“强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新跨越”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翟纯纯

入选第二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1个支部通过全省首批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验收,新增国家级人才3人次(含全国优秀教师1人),1名党员获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连续4年获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实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不断线,获“挑战杯”、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学科竞赛国家级获奖百余项。

“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就是一个字‘实’,力求用看得见的成果检验工作成效。”翟纯纯谈到,学院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主要从以下方面发力作为:将党组织建在“链”上。牵头各专业与链上企业深度交流合作,围绕机制、机电等专业特色强化产教融合;成立“党员科技服务团”深入行业企业开展技术诊断,开展科研攻关,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和创新保障。让“春雨”润养青年教师发展。持续实施青年教师“春雨润业”计划,定期开展船海机械大讲堂、教学沙龙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构建科研与教学双轮驱动的成长体系;邀请行业企业杰出校友,组织“机械·创新”论坛,并主动对接船舶行业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以期争取科研重大项目和孵化转化高水平成果。推进“科创育人”助力创新人才培养。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科创人才,牵头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天工实验室”,党支部定期专题研讨,找寻精品“赛”题切入点。

深耕蚕桑特色 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蚕业研究所所长、生物技术学院院长  谭安江

2024届本科生升学率以40.88%位列全校第一;相关研究成果入选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成功获批镇江市中国-古巴蚕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首次举办“锦绣江苏”国际暑期学校,为学院的国际化发展增添新亮点;团队青年教师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3项青年项目......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成就,是所院师生共同奋斗的成果。

“‘传帮带’与鼓励创新突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学校高层次人才代表,谭安江深知“传帮带”与创新突破的重要性。因此,他在明确团队整体科研目标的同时,注重为每位成员量身定制个人发展计划。通过目标导向机制、多元化学习交流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和动态调整策略等方式,不断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潜能,确保团队在传承与创新中保持良性发展。

“面对新形势,如何充分发挥蚕桑特色优势、优化学科布局和科研方向,是我们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谭安江表示,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勇于挑大梁、作贡献。在学科建设上,将蚕桑学科与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有机结合;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着力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蚕桑和生物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在科研平台建设上,一方面深化蚕桑生物学、遗传学等基础研究,另一方面积极拓展蚕桑在纺织、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此外,通过建立科技小院、研究生工作站等产学研基地,与相关企业深入开展技术开发和项目合作,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在文化建设上,注重蚕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举办开放日、丰收节等科普活动,让公众更加了解蚕桑科学和产业的魅力。

党建引领筑根基  谋篇布局启新程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姚双良

大外三部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英语系党支部入选全省高校“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海·思领航”系列活动入选全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学院新增翻译硕士点,首获国家社科、省社科重点项目,荣获教创赛国赛一等奖……一连串的成就,无不凝聚着全院师生的智慧与汗水。

“‘强引领、重融合、促发展’是院党委始终坚持的工作思路。”姚双良谈到,从深化党建赋能,形成以党建量化指标为主体的支部年度工作任务书,到构建“两对一融”党建体系,对标先进支部、对接行业企业、融入区域部门,再到搭建党建共建平台,推动资源共享整合,院党委积极作为,切实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牵头成立“全国行业特色外语类人才培养共同体联盟”,探索提高外语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举措。

面对学校2025年度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姚双良表示,院党委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谋篇布局、力求突破。强化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能。找准学院发展着力点,深入推动党建与业务同向发力,实现“零基数”向“新质态”的跨越。夯实组织根基,彰显融合特色。创新“党建+语言融合区域”模式,打造以“从伏尔加河到扬子江”为主题的俄语系党支部,在语言赋能乡村振兴,服务“一带一路”中积极作为。加速联动共建,服务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两对一融”,精准对接学科建设与区域需求,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双向赋能。持续建设“海·思领航”特色党建品牌。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研教改+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协同发展,推动实现“合作共建平台+传播海洋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愿景,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教研相长育英才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郑绍军

“要把思政育人融入有机化学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优化教学方案,使课程思政具有亲和力。”2024年,郑绍军主要承担本科生《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等课程教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以及多项省级教改项目,获教学优秀奖。同时,他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获评江苏省“科技副总”称号,为学院应用化学国家一流专业和国家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走进新学年,郑绍军将持续致力于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一是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生根发芽;二是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把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的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与学生培养中,使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的前沿性与时代性,以科研反哺教学。此外,他将通过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优秀生培养计划等形式使学生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工作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有机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场景。”郑绍军表示,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参与创新创业实训实践、素质拓展和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带领学生与有机化学专业人才进行交流和学习,共同探讨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了解有机化学领域最前沿的科研进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以创新教学科研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李晓乐

获批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镇江市“社科优青”,主持和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项目,获评2024年度教学质量考核A等次……在过去一年里,李晓乐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战绩。

“在课堂上,我始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表观点,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更有利于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两门本科生课程的主讲教师,李晓乐始终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她的课堂充满活力,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方式层出不穷,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拓展视野。

展望未来,李晓乐对学校2025年发展任务充满信心。她表示:“作为教师,要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入手,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个人力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将全国两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融入课程思政中,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大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使命感。例如,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穿插介绍国家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和发展成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在科研方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导向开展科研活动,加强科研成果向教学和生产实际的转化应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数字赋能思政领航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计算机学院辅导员 刘宝达

“构建满足现代学生需求的数字化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将辅导员工作创新化、信息普及化。”秉持着“真诚+用心+创新”的工作理念,刘宝达积极推动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有影响力的辅导员品牌IP。创立“宝达说”辅导员工作室,设立“思享动态”“学涯有说”“职规就业”“途说心语”等多个特色栏目,发表原创网络文章50余篇,推出直播短视频60余期……通过精准推送与互动交流,他把思政教育真正做到了深入人心。

“始终扎根学生一线,与学生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真心换真情,用行动赢信任。”工作中,刘宝达积极探索“AI+思政”育人工作新模式。借助AI技术,依托辅导员IP融媒体,开展大学生就业简历案例沙龙直播、春季招聘“百企千岗在线展播”活动10余场,累计在线受众超10万人次,为助力大学生“稳就业、便就业、优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在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与AI沙龙上进行专题分享,吸引了全网5.7万人围观,收获超14万点赞,影响广泛。

新征程新起点,刘宝达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探索AI新技术赋能学生工作的新样式,努力打造有广度、有温度、更有加速度的江科大思政教育新样板,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努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采访记者:张静、程鹏、罗文、邹佳静、壮丹丽、丁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