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学院“红桑映初心工坊”开展思政融合科普活动

作者:张伟伟 部门审稿人:唐亮 摄影: 视频: 单位:生物技术学院 蚕业研究所 开云手机登录中心:2025-04-14 投稿时间:2025-04-14 点击量:146

为深入贯彻落实“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历史与乡村振兴实践有机结合,4月11日,生物技术学院走进丹徒区宜城小学开展“红桑映初心工坊”活动,通过“茧画绘党史”“桑基鱼塘里的振兴课”为50余名学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思政科普课,让千年蚕桑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思政光芒。

1.jpeg

在“茧画绘党史”环节,志愿者们以雪白的蚕茧为画布,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等红色主题融入传统茧绘技艺。生物技术学院志愿者杨浩然借助精美的图文资料与精彩的视频展示,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与“茧”“丝”相关的象征意义——从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温暖,到脱贫攻坚中蚕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引导孩子们理解“茧成丝、丝成锦”所蕴含的坚韧与奉献精神。

随后,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拿起画笔,在蚕茧上细心勾勒红船、五角星、麦穗等图案。五年级学生李同学小心翼翼地在茧面上画下红船:“原来蚕茧不仅能做丝绸,还能画党史故事,蚕丝的坚韧就像革命先辈的意志一样!”志愿者们还结合茧的生长过程,将“破茧成蝶”与新时代青少年的成长相类比,鼓励孩子们在磨砺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

在“桑基鱼塘里的振兴课”现场,志愿者通过图文展板和短视频,向孩子们揭秘“桑基鱼塘——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学院学生志愿者们讲述了现代科技如何赋能传统桑基鱼塘:“通过智能化养蚕设备、生态鱼菜共生系统,古老的桑基鱼塘不仅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孩子们围绕“为什么桑基鱼塘能让农村变美变富”“科技如何帮助农民伯伯”等问题踊跃提问。当看到视频中村民们将蚕茧制成文创产品、蚕丝面膜等附加值更高的商品时,三年级的陈同学兴奋地说:“原来传统农业也能这么‘酷’,我长大了也要用科学让家乡更美丽!”

生物技术学院将继续深挖蚕桑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构建“历史传承—科技赋能—产业振兴”的育人链条,让小蚕茧承载大思政,引导青少年在了解传统文化中厚植家国情怀,在关注乡村发展中树立科技报国之志。

(撰稿:张伟伟 初审:程鹏 二审:丁红 编辑:程鹏)

分享到: